入冬以来,接踵而至的降雪,铺满了广袤的白山松水,却遮不住这方富饶的土地上,那遍地粮仓透出的金灿灿和人们丰收后的笑颜。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吉林省今年重点推广高光效种植新技术,全省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一年的示范和推广,“高光效”究竟给人们带来什么?
成效一: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长岭县长岭镇三合村农民、云天化农业合作社社员赵景文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采用高光效栽培技术每公顷种植玉米7万多株,按每株玉米产量三到四两算,每公顷产量能达到1.0-1.1万公斤。以前,村里这些地块的玉米最多能打到0.7-0.8万公斤,产量提高30%以上。
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周世艳告诉记者,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生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使玉米积累更多干物质,提高了产量。今年,九台市东湖镇小岭村示范区高光效休耕轮作生产栽培的玉米,比传统种植玉米增产15%到20%。
蛟河市地处半山区,他们实测的结果是,水稻高光效示范田公顷产量为8040.87公斤,对照地块的水稻公顷产量为7290公斤,增产10.3%;玉米高光效示范田公顷产量为11431.46公斤,对照地块公顷产量为9431.7公斤,增产10.6%。
成效二: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高光效栽培技术需要扩大垄距,调整垄向,以期达到充分光照的效果,而目前农村按垄分地、单户经营的生产模式,使这些要求难以实现。对土地进行集中租赁经营的农业合作社,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好途径。因此,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必然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在德惠市,市委、市政府为推广高光效栽培技术,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万亩。
农安县龙都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武告诉记者,在今年农安县推广的10万亩高光效试验田中,龙都合作社就承担了1.2万亩。
长岭县云天化农业合作社,是集中了两个屯435户、1050公顷耕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营模式,打造集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成效三: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1050公顷玉米种植基地,全部应用高光效栽培、保护性耕作、膜下滴灌等新技术。今年合作社仅购置农机就投入近千万元,并计划3年内投资310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52台(套),使合作社的农机作业规模达到3000公顷。
德惠市积极争取农机购置、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新购置适合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深松整地机械150台、免耕播种机械120台,总量分别达到220台、950台,使该市农业机械能够满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示范的需要。
省农委提供的情况表明,吉林省今年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0%以上,比上年提高超过7个百分点,位列全国前十。推广高光效技术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成效四:带来农民身份转换
在长岭云天化农业合作社,说起高光效如数家珍的生产部经理胡林,另一个身份是长岭镇马莲村村支书。和他一起被称为经理的,还有三合村和门外村的村支书,他们分别负责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胡林说,在合作社开农机的都是原来的村民,他们现在已成了云天化的员工,还有那些从事种养业的社员,也由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德惠市隽星合作社今年推广高光效栽培技术60多公顷,分属于50多个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后,每公顷每年给农户1.2万元。合作社负责人隽洪兴向我们介绍,现在,在合作社打工的农民超过了100人,年人均工资2万元以上。
高光效带来的成效是多方面的,带来的变化是深层次的。长岭镇委书记张维军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功能配套的农村社区,统筹建设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标准化幼儿园、中小学校、社区医院、文化娱乐场馆等,到2015年,完成首批合作社农民进驻新农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