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我国北方沿边地区是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地区。《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根据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延边开放开发规划》(下称《规划》),黑龙江和蒙东开放开发将纳入国家战略平台,成为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在向北对外贸易的规则、性质、规模、方式、通道等方面将会突破诸多瓶颈。
作为《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外贸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宋魁分析,对俄罗斯、蒙古“规则、政策、人情”缺乏了解,是目前向北开放的主要障碍,虽然向北开放带来重大投资机遇,但风险犹存。
向北开放的国家意志
“《规划》最大看点是定位问题,就是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向北开放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平台上,体现国家对向北开放的高度重视。”宋魁表示。
“这是国家为黑龙江省量身定做的区域规划。”黑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卢玉春表示。
无论黑龙江还是内蒙古,《规划》的批复都是重大发展机遇。《规划》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全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总面积为70.7万平方公里。
“从面积上看,黑龙江占了总面积的2/3;从行政区划看,黑龙江占有14个地市级行政单位的13个;从人口比重看,黑龙江占了90%以上,所以说这是国家从战略层面上着眼黑龙江经济发展全局量身定做的区域规划。”卢玉春告诉记者。
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是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2012年对俄贸易额为213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4;2012年黑龙江核准在俄投资协议总额40.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矿业、林业、农业、工程承包等领域。
“沿边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市意义深远。”呼伦贝尔市发改委副主任寇子明表示,《规划》覆盖呼伦贝尔全境迎来战略机遇。
《规划》给予呼伦贝尔的定位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基地”;还将满洲里等该市的5个旗市定位为国家沿边开放的“先导带”旗市,海拉尔区、扎兰屯等4个旗市则是沿边开发开放的“带动区”旗市,特别提出海拉尔将作为向北开放的中心城市。
与黑龙江不同的是,除了对俄开放,呼伦贝尔还肩负着密切中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任务。《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定了“支持呼伦贝尔市打造中俄蒙合作先导区”。
“呼伦贝尔市与俄蒙地区合作开放开发条件优越。”寇子明告诉记者,呼伦贝尔毗邻的俄方后贝加尔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斯克州等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林木、油气、矿产、化工、旅游等资源富集区;毗邻的蒙方东方省、肯特省、苏赫巴特省,是蒙古国能源矿产、农畜产品、动物植物资源富集区。
对外经贸合作四大变化
作为《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宋魁告诉记者,《规划》也蕴含着“对外贸易的规则、规模、性质等多种新变化”,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向北贸易的四大变化”。
首先是规则变化,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过去影响双方经贸往来的不确定因素将减少,更多按照世界贸易规则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