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带来颠覆性产品,或者拓展出全新的市场,才有可能突破,在巨头的夹缝中重现活力。
资本寒冬下,美国创业公司正在酝酿一场变革风暴。不少硅谷独角兽公司担心风险投资商不再提供后续资金,因此都在考虑裁员事宜。美国短信应用Tango最近被迫裁员9%,关闭了电商业务TangoShop。据了解,这家创业公司去年上半年完成了2.8亿美元D轮融资,其中阿里巴巴投资2.15亿美元;Tango也因此加入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
一家公司进入独角兽阶段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型企业。为何Tango在成为估值10亿美金“独角兽”后,却遭遇困境?这边厢是创业变重,只有巨额融资才能保证成功率;那边厢是企业的成长周期在缩短。美创业公司能否有未来?解决资本危机后其又将面临何种局面?
美创业公司裁员收缩急储粮
今年以来,科技媒体最常提及的一个行业名词叫做“独角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的报道传出,某公司融资1亿美金或2亿美金,迈入了独角兽公司阵营。独角兽概念来源于美国硅谷,就是估值达到10亿美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不过,在创业变重的年代,迈入10亿美金俱乐部并不代表该企业绝对安全,危机仍然时时潜在。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短信应用Tango。很多人不相信这家刚加入“独角兽”不久的企业会遭遇“寒冬”,但事实是这家企业最近被迫裁员9%,关闭了电商业务TangoShop.
Tango只是最新的一家而已,就在一个月前,另一家估值10亿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Evernote也宣布裁员47人,并将关闭位于台湾、新加坡和莫斯科的三个办公室。此外,Evernote还关闭了一些运营不太顺利的功能,比如用于记录菜谱的“食记”。
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推特、Flipgram、Snapchat等诸多估值10亿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都相继遭遇了业务困境。社交媒体巨头推特宣布将裁掉最多8%的员工,预计节省现金成本1000万至2000万美元;图片分享软件Flipgram裁员20%;“阅后即焚”聊天软件Snapchat削减了原创内容部门的岗位。独角兽的生存危机由此成为了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深挖洞,广积粮”,创业公司为度过“寒冬”,资源整合、人员缩减无可厚非。不过“寒潮”过后,是守住自己的原有市场,或是在激烈竞争下逐渐衰落,则取决于行业背景、产品战略、营收模式、公司治理等诸多因素。
独角兽困境是把双刃剑
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为何会沦落到靠“裁员”储粮?
就内部因素来看,独角兽公司初期以“免费加升级”的模式获得上亿用户,在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中型体量之后,用户增长逐渐放缓,开始需要严肃考虑营收问题。但它们的商业化能力却在这个阶段拖了后腿,巨头免费产品入场更是加重了他们的创收困难,只有巨额融资才能保证成功率。
就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环境变化促使行业格局生变。一方面是来自巨头的压力。谷歌、Facebook、亚马逊诞生之初均不处于巨头夹缝的境地。以Facebook为例,Facebook崛起的时候社交市场才刚起步,MySpace也不是巨头。相比之下,上述独角兽公司则是在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尚未重视的细分市场找到增长空间,而这些细分市场却在巨头原有市场的拓展范围之内,因此他们规模壮大之后都遇到了巨头的强势压迫。
另一方面,独角兽公司在近一两年来成群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已经进入了末期。在经过四五年的耕耘,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有些移动互联网企业甚至早就超越了独角兽的概念,估值达到数十亿美金甚至上百亿美金。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创业者角度看,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公司估值在每一轮融资后被下调,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及早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努力调整,总要好过上市当天遭遇惨败所带来的更大痛苦。几乎每家互联网巨头都曾经是独角兽,谷歌、Facebook、亚马逊、Uber,不胜枚举。它们都经历了从小型创业公司急剧增长为中型独角兽公司再升华到互联网巨头的历程。所以,裁员之下,能更好的进行战略调整和企业规划的创业公司,或许能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破而后立,创新成中国创业公司唯一出路
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创业变成了流行词汇,并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英国会计和咨询机构UHYInternational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成为创新热潮中的“一极”,每天有4000家创业公司诞生。
破而后立,美国创业公司遭遇的现状足以引起我国当前涌现的创业企业的深思。产能过剩、盲目跟风之下,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该如何把握和考量?
中国互联网领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一个个神话般的成功案例也在刺激着创业者想要成为下一个幸运儿,但创业者也要对局势有着清醒的认知。特别是目前BAT垄断大多数互联网细分业务的当下,创业变得越来越难。O2O创业企业倒闭风潮也给予创业者惊醒:再美好的创业规划也始终有检验成色的那一天,随波逐流只会被淘汰。
今年以来,无论是硅谷还是中国,面向成长型公司的风险投资都趋于回归理性。和过去两年相比,互联网大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尤其是那些还没有盈利的行业,如视频网站,受到投资方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个投资人都有相对明确的收入要求,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当前可谓是活在科技巨头的夹缝之中。创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带来颠覆性产品,或者拓展出全新的市场,才有可能突破,在巨头的夹缝中重现活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