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以前,创始人还可以故作轻松地谈论盈利遥遥无期的商业模式:“我们并不着急赚钱。”的确,有了好的技术,好的产品或服务,加上用户,赚钱水到渠成。不过,技术的推进、产品或服务的完善以及用户量的积累,这些都需要时间。
历史上,起初并不赚钱,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孵化期,最后带给投资人惊喜的案例并不少。
以谷歌为例,开始的时候,创始人几乎将心血全部投入到提升效率和速度上,他们拒绝拷贝现有的商业模式,更希望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但投资人如坐针毡。几乎是仅仅到了第二年,大的投资者就已经因为持续烧钱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了。那是谷歌历史上最为昏暗的一段时间。
好在谷歌找到了商业模式,终于在4年后的2002年实现盈利。2004年8月19日,谷歌上市,市值达到270亿美元。
这是一个看起来皆大欢喜的故事。耐心一点儿总会赚钱,似乎没什么不好。于是投资人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创业者的冒险精神也越来越强。今天,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在以每周一个的数字极速增加,投资银行瑞士信贷在9月1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7年间,独角兽公司数量增加了300倍,估值之和增加了350倍。
但问题是,其中到底有哪些公司真正实现了盈利,或者退而求其次,它们是不是具有盈利能力?
答案恐怕令人失望,其中很多公司存活下来,依靠的仍然是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投资,它们至今没有找到突破盈利困局的出口。
现在,各种迹象表明,投资人开始丧失耐心。
最近,一份中国O2O企业死亡名单在微信朋友圈被广为转发,在经历了疯狂的烧钱大战之后,在餐饮外卖、教育、旅游等领域,O2O企业频频倒闭。
结果很明显,投资人惶恐不安,融资不再那么容易了,“资本寒冬”又来了。
“如果自己无法盈利,主要靠‘烧’投资人的钱续命,一旦投资人对你的方式失去了信心,尽头也就到了。”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在一次公开访谈中说。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决定创立一家企业的初期,创始人对自己和企业未来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充分的认识。中国新锐企业大疆创新是一家大学生创业的公司,不靠融资,不追求上市,9年里实现年销售额60亿元人民币的业绩,创始人汪滔指出,在年轻人中间功利主义不断抬头,资本市场上人们将大量精力放在讲故事、炒概念、赚快钱上。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同样的观点,也出现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等企业家的公开表态当中。
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之后,那些坚持这样理念的创始人,都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目标。
即便创始人和企业尚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世界,最基本的,也是他们有深刻的认识,明白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
“初创公司最好有一个后备计划以应对最坏的可能。当一切崩溃时,公司可以迅速地做出应对变化并且能够获得盈利。”BillGurley告诫说,他是投资过Uber、SnapChat、DropBox、WeWork等多个创业公司的知名投资人。
相信我,尽管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冠名堂皇的“帽子”,但总有一天,不赚钱商业模式需要直面投资人、直面市场,那时候,现实的残酷一定会超出创始人们的想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