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远未达到业内人士预估的600亿,低迷的票房预示着电影市场正日趋理性。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业内大佬聚焦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展开思辨,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印证。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从第一季度的飙升到第三季度的低迷,如同过山车一般下滑,不得不让人担忧“凛冬将至”。
今年初周星驰的《美人鱼》以34亿票房登顶单片票房冠军宝座,引领一季度票房创下144.66亿元的高峰,此后便一蹶不振。无论是暑期档,还是中秋档、国庆档,票房表现都可谓惨淡。仅剩一个多月,截至11月8日,灵核网发布《2015-2020年中国电影行业研究成果》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仅388.6亿元,距离年初业内人士预估的600亿元相去甚远。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低迷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经阶段,市场自然需要有调整周期。一位上影公司高层管理者对第一财经表示,增速放缓是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无需大惊小怪:“从今年的观影人次来看还在继续增长,观众并没有流失。投资人有热情,技术工业也在不断发展,一年300多部国产电影,消费者一直是有选择的。”
资本不再疯狂,市场出现分层
中国电影市场近三年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票补”、“幽灵票房”等现象层出不穷。绑架了影视行业多年的资本曾以不同的方式乱入,给影视行业带来泡沫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烂片。作家刘震云在多个场合炮轰电影市场:“中国银幕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但洒狗血的、胸大无脑、不说人话的电影居多。最近几年观众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不再单纯为这类视觉效果、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买单。”
对于电影市场的低迷态势,戴锦华打了一个比方:“饿死不是件好事,撑死或者噎死也不是件好事。此前市场的增容状态是在整个电影史上没有出现过的,并且是被影院的扩张所牵引,而非电影制作机构的成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不再疯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资深电影人、时代今典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向第一财经分析:“观众在提高他们的观赏水平,左右制片方对影片质量负责,而不是对资本负责。”
在市场遇冷的背景下,一些电影的出现令人欣喜。比如,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去除脸谱化、口号式的创作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突破10亿票房,也收获了良好口碑。10月末上映的话剧改编电影《驴得水》出乎意料地在社交网络刷屏,作为一部国产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没有知名导演,没有明星参演,票房累计达到1.44亿,超过了同档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但丁密码》。吴鹤沪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它的台词和剧本在舞台上打磨好几年了,把效果最好的部分集中成一个电影剧本,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得到反思。”
这种异于往年的新景观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曾劝中国影人放慢脚步的李安最近发现:“中国电影市场有的不光是钱,大家都有憧憬,模模糊糊中有一种自由的希望在那里,对电影这件事来说很宝贵。”
分众化创作、发行和经营
10月15日,长春电影节闭幕当天,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宣告成立,在全国50个城市选定了100个影厅作为首批放映厅。11月8日,联盟公布了100家艺术影厅布局和“光阴的故事”等八大展映主题。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诞生在电影市场的寒冬,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以往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再一呼百应,精品化的创作、分众化的营销发行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电影要持续下去,市场一定会逐渐地分层,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上,任何一种小众都不可小觑。”从这个角度来看,戴锦华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并非供大于求:“健全的市场一定是分众的,同一类型影片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观众,很多观众并没有得到市场充分的考量。现在的生产规模并不算是过度,只是盲目性造成了所谓产品过剩的局面。如果它能够更加理性、更加有序,更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产品、作为商品,同时作为文化产品和艺术四个属性的组合,我们就能够期待更好的作品,期待我们的市场开始稳定并且扩大。”
灵核网作为多年市场调查的市场研究机构,长期涉足竞争对手市场信息的监测和调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收集网络,搭建国内最完善的数据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务。
更多竞争对手及市场调查的需求,请直接进入灵核网详细了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