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金融前沿 > 中国金融 >
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分析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以每年70%的速度迅速增长,但其规模仅为世界的1%,这与我国占世界1/5的人口总量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与我国严峻的供水形势也不相称。如今,如何高效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保障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供给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市场分析。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市场现状:

  1、海水淡化工程规模5年复合增速13%,和海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据灵核网发布《2016-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研究成果》显示,2015年年底,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102.65万吨/日,5年复合增长率12.5%。根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9个,工程规模102.65万吨/日。其中,2015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个,新增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10.77万吨/日。从工程规模来看,全国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1个,产水规模81.1万吨/日;千吨级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7个,产水规模11.95万吨/日;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71个,产水规模1.61万吨/日。全国已建成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20万吨/日。

海水淡化

  作为水资源缺乏的用水大国,我国海水淡化发展规模与海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仅为世界规模的1.2%。2015年年底,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102.65万吨/日,仅为世界海水淡化工程规模8524万吨/日的1.2%。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2013年人均水资源量2072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同时我国又是用水大国,2013年用水总量5540亿立方米,达到世界用水总量的14%。

  2、国内海水淡化水2/3用于工业,集中在水价较高的沿海省份

  海水淡化水用途:工业用水占比63.60%,居民生活用水占比35.67%。全球投产的脱盐项目主要服务于居民用水(60%),工业用水只占到28%的比例。相较而言,我国的海水淡化项目用于工业用水的工程规模为65.28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63.60%。其中,电力企业为35.82%,石化企业为12.37%,钢铁企业为9.75%,造纸企业为2.92%,化工企业为2.64%,建筑和矿业共占0.10%。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规模为36.62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35.67%。用于绿化等其他用水的工程规模为240吨/日,占0.03%。

  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水价较高的沿海省份。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沿海9省:天津(31.73万吨/日)、山东(16.16.07万吨/日)、河北(16.8716.87万吨/日)、辽宁(6.826.82万吨/日)、浙江(20.1820.1820.18万吨/日)、广东(8.178.17万吨/日)、福建(1.171.17万吨/日)、、江苏(0.510.510.51吨/日)、海南(1.141.141.14万吨/日)。其中,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程为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电力钢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程为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南方以民用海岛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铁等高耗水行业;南方以民用海岛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吨级和千工程为主。

  3、反渗透、蒸馏法是主流技术,目前国内吨水成本较高

  反渗透(RO)、低温多效蒸馏(MED)技术占据国内64%、35%产能。反渗透(RO)、低温多效(LT-MED)和多级闪蒸(MSF)海水淡化技术是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术。我国已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相关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现有产能汇总应用较少。在现有的海水淡化产能中,120套采用SWRO技术,产能65.61万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63.91%;17套采用低温多效蒸馏(MED)技术,产能36.43万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35.49%;1套采用多级闪蒸(MSF)技术,产能6000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0.58%;1套采用电渗析(ED)技术,产能200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0.02%。

  从成本结构来看,能源成本占到吨水成本的四成到五成。能源成本是吨水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反渗透法吨水成本的45%左右、占到低温多效蒸馏法的近50%(其中3/4是热力费用、1/4是电费)。反渗透法的吨水电耗在4度电左右;蒸馏法吨水电耗相对较小,在1.5度电左右。

  国内海水淡化吨水平均成本达到5~8元,明显高于海外先进项目(3~4元)。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主要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其中,运行维护成本包括:维修成本、药剂成本、膜更换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受能源、人力等价格波动影响,产水成本集中在(5~8)元/吨。其中,国内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平均产水成本6.37元/吨,千吨级海水淡化工程产水成本8.44元/吨。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海水淡化研究起步较早,但存在着规模小、发展慢、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对海水淡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集中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海水淡化在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在南方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其中工业用淡化水占总产水量的66.0%。

  在“十二五”之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缓慢,社会各界对海水淡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海水作为水资源来看待,更没有把利用海水作为优化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开始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部分地区也不愿投资成本较高的海水淡化技术。这也导致了从开源角度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海水淡化产业得不到重视。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就要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海水淡化产业的认同,积极引导与扶植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尽快开发海水淡化市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设计及制造的能力,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生产已经趋于标准化、定型化和系统化,然而对于关键设备与核心部件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大规模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2、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

  过去,国外海水淡化工程通常为政府出资建设并管理,这对于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水淡化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许多国家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与管理海水淡化产业。例如,以色列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水资源委员会,对海水淡化的私人企业给予前期资金支持,并在生产后保证最低的购买价及购买量,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数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海水淡化产业直接给予经济补贴;欧盟对于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实行十分严格的企业执行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对其进行环保论证与环境影响评价,对海水淡化水质进行严格检测。

  在国内真正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单位不足10家,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研究单位与用户、能源供应商、装备制造商没有形成产业联盟,协调性差。海水淡化产业至今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国家政策方面缺少鼓励和引导海水利用的政策法规;淡化水价格较高也是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海水淡化步伐还处于亟须政府引导、扶持、催化、培育的关键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还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海水淡化装置总体设计研发水平和系统集成化水平低,海水淡化价格昂贵,配套设施与服务难以统一,导致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面对快速增加的国内海水淡化需求,国外财团以及海水淡化企业正通过独立承包、低价销售、与国内企业合作建厂等多种方式抢占我国海水淡化市场,以期长期保持垄断之态势,无论是对我国海水淡化科技提升还是产业发展都造成巨大压力。

  3、环境污染尚未很好解决

  将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淡水资源匮乏的战略选择,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沿海地区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任何一种海水淡化技术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合理高效地利用海水资源,必须正视并研究海水淡化引起的环境问题。

  基于我国现在的海水淡化产业规模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水淡化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渤海海域:由于渤海区域海滩平缓,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弱,主要海洋生物适宜盐度值较低,对于高盐度海水适应能力差。目前许多工程利用热电厂的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其废水未经降温处理直接排入大海,余热将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导致微生物与藻类生物的急剧繁殖与高密度聚集,产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综上所述,海水淡化过程中浓盐水的排放、重金属污染、固废弃物堆积以及排放废水的温度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分享到:0  时间:2016-12-08 来源:灵核网整理(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