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
开业一年多来,试点民营银行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且在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业绩表现良好。但总体上看,几家银行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在客户拓展、产品创新、盈利模式打造、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断夯实经营发展基础。
2、业务结构不平衡
一是在零售业务方面存在短板。试点民营银行中,除一家银行定位“公存公贷”以外,其他几家银行要么定位为“个存小贷”、“小存小贷”,要么定位为“特定区域”,实质都是以零售业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可以依托其母公司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平台,在零售业务发展上有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对另外几家银行,要发展零售业务,更多还需要依赖于传统的“网点+客户经理”的“重资产模式”。而监管部门目前对民营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是“一行一店”,即一家银行只能设立一个网点,这基本就限制住了其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二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资产结构中除一般性贷款以外的非信贷资产占比偏高。从目前看,多数民营银行的非信贷资产(主要是各种投资)规模远大于信贷资产,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非信贷类资产占比偏高;负债结构中批发性融资占比(同业负债依存度)相对偏高,一般性存款特别是零售存款占比偏低,这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
三是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由于开业时间尚短,以及业务资质方面的原因,民营银行总体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收入多元化程度有待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为止,五家试点银行的业务模式还未完全成熟,业务结构未来有进一步变化的可能。由于开业时间较短,网点、业务资质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核心客户群体还未培育起来,长期发展战略也还需要时间来落地实施。因此,在短期内,通过大力发展见效快的金融同业业务和对公业务来“求生存”,为长期内的“谋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也是合乎逻辑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将会体现出更多的差异化。
3、体制机制创新有待开展
作为新设立的民营企业主导的银行机构,体制机制方面天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上;另一方面就体现在更为市场化和更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上,特别是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建立更为有效的长期激励制度,并不只是民营银行特殊的需要,而是整个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或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制度,把将员工的长期利益与银行利益捆绑在一起,可以有效缓解经营管理中的短期化行为,促进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从道理上讲,民营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所受的制度约束也相对较少,理应能更顺畅地探索中长期激励制度,为整个银行业的改革积累经验。不过,截止到目前,民营银行尽管初步建立起差异化、稳健型激励机制,但在长期激励制度的建设方面,由于受到政策层面的限制,仍未取得有效进展。
4、公司治理需进一步优化
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股东和董事对公司治理的参与要远为积极。公司治理架构和运行情况,也相对规范和有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股权不稳定。有的股东短期入股后即出售银行股权,有的股东在银行获批后立即转让股权,改变民营企业属性,有的股东面临司法纠纷,存在强制拍卖执行银行股权的隐患,等等;二是对股东资源的利用还有待加强。目前银行出于降低关联交易风险的考虑对关联交易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在公平公正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股东资源服务于银行自身发展方面还有待于加强;三是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部分股东经营状况出现了一定恶化,为其履行承诺的能力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四是个别股东承诺事项未能按时完成,需要进一步推进,等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