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体育集团9日成立,为热闹非凡的体育产业再添一把火。阿里巴巴这个资本和互联网双料大鳄强势进军体育,让这个产业具备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万达收购马德里竞技和盈方体育股份,到腾讯重金砸下NBA版权,到乐视在赛事、版权和体育用品上全面出击……近年来,还没有一个产业像体育一样,以这样的向心力吸引资本大鳄扎堆进入。在经济形势并不算火热的情况下,资本大鳄烧钱烧得如此不亦乐乎,皆因看到了体育产业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上。五万亿蛋糕诱人,但只有先行者才能分得一杯羹。
在体育产业里,赛事版权的争夺战开始得最早,早在几年前,新浪、腾讯和PPT V等对英超、欧冠和N B A等顶级赛事的版权争夺就已经较为激烈。从2014年开始,体育产业的政策区域明朗后,万达、乐视和腾讯等更是纷纷砸下重金,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版权即买即用,没有建设周期,对试图在行业内快速建立影响力的新公司来说,是一种速效的兴奋剂。拿到了某个赛事的独家版权,那么这个赛事的铁杆球迷就必然会进入你的平台。
因此,腾讯体育与乐视的NBA版权厮杀激烈,最后腾讯以5年5亿美元的天价拿下独家。至今,乐视仍然对此耿耿于怀,购入了欧洲篮球联赛的一系列版权,希望降低篮球迷的流失率。此外,乐视又参股WSG(世界体育集团),试图在亚冠联赛的版权上有所突破。
版权战役进入白热化的另一例证是,央视终于出手购买了英超的版权,试图扭转在国际足球上被新兴互联网公司围困的局面。
但在这其中,万达独辟蹊径,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国际上的运作能力拿下盈方,抢占了版权的制高点。万达还继续往更上游发展,砸下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从根本上控制了铁人三项全部赛事的权益。
三大战役·用户大战决定如何吃下切好的蛋糕
在互联网时代,版权大战的目的,在于创造用户入口。然而,将用户导入后如何留在平台上并持续消费,才是更加关键步骤。版权大战或许决定了蛋糕如何切,但蛋糕如何吃下,一场用户大战将是决定性的。
对体育产业来说,消费无外乎两种——欣赏与参与。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又相互依托。购买版权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欣赏体育需求,而参与运动的需求要靠什么来满足呢?
体育场馆和场地显然是最重要的媒介。体育产业里目前还较为隐蔽的线下资源的争夺即将公开化和惨烈化。从房地产转型的莱茵达体育正在暗自捞着“大鱼”。他们把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线下资源,与多家体育场馆签订独家运营协议,与自己的互联网平台结合,希望能够分到体育参与消费这块大蛋糕。
另一大消费领域是运动装备和器械,这个领域也在发生颠覆。不久前,乐视体育推出了备受争议的智能自行车,未来还将推出智能穿戴和健身设备等一系列产品。还有健身教练、陪练的争夺,广州的“健康猫”网罗了一大批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作为线下资源,借助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为用户提供私人教练服务。
当然,新鲜闯入的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原始积累会让他们在用户大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阿里巴巴积累了大量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其消费大数据分析能力也首屈一指,这恰恰是“数字经济思维”的基础。在支付平台上,阿里显然也有着先发优势。支付宝平台的便利性,能够让阿里在“吃蛋糕”上如鱼得水。
另外,阿里秉承的草根创业精神,也有望在体育产业开辟出新的天地:体育产业的草根创业团队目前层出不穷,但各自掌握的资源较为零散,如果阿里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整合,一个体育的淘宝帝国或将横空出世。
风口之上,阿里布局体育是必然
如果说阿里布局体育产业是战略选择的必然,那么随着互联网企业向体育市场涉足深度的加强,互联网+体育市场将有更加丰富的模式产生,在线体育市场生态的构建意识初步实现则是阿里巴巴布局体育产业的另一个必然。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体育市场不再仅是传统巨头企业战场,以阿里巴巴、乐视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其中,围绕体育产业不断有新的互联网化融合发展布局,开启了各个环节互联网+的模式,未来,对体育用户价值的不断深挖,将促使互联网+体育市场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