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合金的分类及用途
铁合金指的是铁与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中间合金,主要是在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元素添加剂等使用,以使钢具备某种性能。
作为脱氧剂的铁合金一般用于在炼钢过程中脱除钢水中的氧;作为合金添加剂的铁合金一般用于将某种合金元素添加到钢内以改善钢的性能。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孕育剂的铁合金,在铸铁浇铸前加入铁水中,用于改善铸件的结晶组织。
铁合金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合金中主元素分,也可以按含碳量划分,或者按生产方法分类等。硅铁合金和硅锰合金即属于按合金中主元素分类的合金品种,且这两个品种属于铁合金中的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锰铁、铬铁、钨铁、镍铁、钒铁、钼铁等系列铁合金。按照生产和消费规模,铁合金也可以划分为大宗和特种两类,其中大宗铁合金产量和消费量占铁合金的90%以上,包括锰铁、硅锰、硅铁、铬铁四大类,主要用于普通钢;特种铁合金主要用于特种钢领域,包括镍铁、钼铁、钨铁等。
生产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铁合金的产量逐年递增,且总体维持了比较高的增速。2001年我国铁合金产量仅为450.83万吨,但是到2005年产量便突破了1000万吨达到1067.02万吨,2009年又突破了2000万吨,2012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到2013年,我国铁合金的产量达到了3775.87万吨,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近740%,平均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8%。在2001年到2013年之间,年度产量实际增速最低的为2008年,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产量增长率仅3.9%,其他多数年度产量都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速。从2011年到现在虽然铁合金产量增速呈现逐步下滑态势,但是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其中2013年相对于2012年产量增长为14.67%。2014年1—4月我国铁合金产量为1223.86万吨,同比增速为9.19%。中国铁合金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铁合金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铁合金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0%。
在铁合金产量当中,2013年我国硅铁产量累计达到597万吨,同比增长了17.63%;硅锰产量为1103万吨,比2012年增长5.8%。硅铁和硅锰产量加总占到铁合金总产量的45%。
在铁合金的地区生产结构中,广西、内蒙古、湖南、贵州和宁夏为排名前五位的主要产区。其中广西2013年铁合金产量为664.4万吨,同比增长27.8%,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8%;内蒙古2013年产量为430.1万吨,同比增长18.9%,产量占比为11%;湖南2013年产量为340.2万吨,同比增长10.5%。2013年,各地区产量增速最快的地区为河南,增速达到46.1%,其次为山东,增速为39.9%,新疆增速排第三位,达到31.5%。贵州属于产量虽高但增速较小的地区,其2013年产量增速仅5.1%。从产区分布来看,铁合金的产业集中度并不算很高。
在硅铁产量的地区分布当中,青海产量占据着首位,该地区2013年硅铁产量达到131.2万吨,其次为宁夏,产量达到112.15万吨,内蒙古的硅铁产量为90.856万吨,排在第四位的是湖南,硅铁产量为60.497万吨。排在前两位的省份产量总计占比达到41%,排前五位的省份产量总计占比达到76%。因此硅铁的产业集中度要好于铁合金的产业集中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和贵州这两个铁合金主产区的硅铁产量占比相当小,这两个地区主要是以其他合金产品为主。
硅锰的产业集中度与硅铁接近,其产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2013年排名前五的主产区产量占比也达到了76%,排名前两位的产量占比达到45%,略高于硅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硅锰合金产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为广西、湖南、贵州、内蒙古和宁夏,产量分别为312.97万吨、187.58万吨、154.44万吨、95万吨和84.56万吨。
硅铁和硅锰合金表现出如此的地区分布特点主要是跟这两种合金的原材料硅和锰的地理分布有关。青海、内蒙古等地为石英砂的主产区,广西、湖南则是锰矿的主产区。
进出口格局
2008年以前,我国是铁合金产品的净出口国,当时年出口量超过300万吨,而进口量在2008年时为131.5万吨。在2005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铁合金进口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2006年进口增长66.85%至61.7万吨,2007年增速达到150.9%,进口量跃增至155万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进口略有下滑。不过我国铁合金
进出口格局从2009年开始扭转。
国外市场由于受金融危机重创,对铁合金的消费需求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国钢铁产能的大幅扩张,对铁合金的消费需求增加,致使我国铁合金的出口大幅减少而进口大幅增加。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外围市场的缓步复苏,我国的铁合金进出口量都在逐步下滑,但依然维持着净进口的格局。2013年我国进口铁合金193万吨,出口109.9万吨。2014年1—4月我国铁合金进口达到95.2万吨,同比增长28.2%;出口量为37.4万吨,同比下滑13.6%。可以预见2014年我国的铁合金净进口量将进一步增长。
由于我国近几年对硅锰出口征收高达20%的出口关税,再加上硅锰价格的持续低迷以及国内产品的高成本和激化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几年我国硅锰合金的出口持续下滑,进口则一直维持低位。到2013年在铁合金品种的进出口当中,硅锰产品占的比重下滑到仅1%左右。2013年我国出口硅锰17170吨,同比增长372.4%;进口硅锰13302吨,同比减少56.67%。2014年我国硅锰的进出口更进一步减少,1—4月出口只有594.9吨,进口仅有516.75吨,而去年同期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1491.15吨和7258.31吨。
相比之下,硅铁的出口占比较大,不过近几年的出口量也持续下滑,进口量较小但呈现温和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出口硅铁319228.6吨,同比下滑了29.73%,占当年出口的比重为29%;2013年我国进口硅铁27255.91吨,同比增长12.5%,占进口的比重为1.4%。2014年前四个月我国硅铁的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11.73万吨温和下滑至10.18万吨;进口则从去年同期的8461吨温和增长至8624.75吨。
消费状况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产和进出口状况来看,我国的铁合金表观消费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铁合金表观消费量达到3859万吨,同比增长19.7%。而硅铁和硅锰由于国内产量充裕,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还有部分盈余出口。2013年我国硅锰表观消费量为1102.6万吨,同比增7.4%,硅铁表观消费568万吨,同比增30.5%。
但是,表观消费并不等于实际的消费。由于铁合金当中有90%以上的比例直接用于炼钢,另外不足10%的比例用于铸铁、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因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根据一些经验数据来大体测算铁合金的实际需求。根据2012年的市场状况,铁合金的需求强度约为41千克/吨粗钢,其中吨钢消耗硅铁约4千克,消耗硅锰约14千克,另外在金属镁的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消耗硅铁,1吨镁约消耗1.2吨75#硅铁。按照此数据测算,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7.79亿吨,消费铁合金约3194万吨,若按钢铁行业消耗铁合金比例90%计,则我国铁合金总消费量约3550万吨,过剩约300万吨。同样可以测算出2013年消费硅锰约1090万吨,消耗硅铁约404万吨,可见我国硅锰供应略有过剩,而硅铁供应过剩较多。
要考察铁合金市场供应的过剩状况,我们还可以有一种方式。根据经验数据,在2004年时,合金的消费强度约为20千克/吨粗钢,到2012年时提升至约41千克/吨。在这里假设合金消费强度为线性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实际消费强度线。按照合金和粗钢产量的变化比,我们也可以得到一条表观消费强度增量线。可以发现,表观增量线要远远超过实际的强度线,也就意味着合金的产量增长幅度超过了粗钢产量增长所需要的合金量,由此出现了合金的供应过剩格局。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铁合金实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品种,国际贸易程度并不高,其供求主要受国内环境影响,所以未来上市的铁合金期货品种会像其他钢材期货品种一样,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会相对较小,价格预计会主要由国内市场主导。
价格运行特点
国内铁合金价格波动比较剧烈,尤其是在2008年到2009年期间,国内一些主要产区的硅铁和硅锰价格下跌幅度均超过50%。2009年之后价格波动相对趋缓,但是价格高低点之间的差距也能达到两三千元,且硅铁和硅锰的价格波动方向性比较一致,因此现货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比较强烈。
从合金价格跟螺纹钢价格波动的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螺纹钢跟合金价格出现的高点时间比较一致,甚至合金价格会领先出现高点,但是螺纹钢价格会领先于合金价格出现低点,领先的时间大约在1个月左右。虽然我们数据有限,观察到的时间周期不算很长,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价格特点在更长的价格历史中应该也存在,而这种特点是由产业格局及产业链当中的话语权决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在黑色金属产业链各个环节当中,钢厂是处于强势地位,铁合金企业应该处于相对弱势,因为其行业集中度不高,这从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铁合金产量3775万吨,企业个数1550家,平均产量只有2.4355万吨,单个产能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非常少。所以产业地位决定了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合金价格会先见顶而在价格下跌过程中合金价格会后见底。
由于合金价格的波动跟钢价波动比较一致,而钢价运行从历史来看有比较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因此可以预见铁合金价格的运行也会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不过由于我们的价格历史数据有限,难以对季节性特点进行更明确的判断。
除此之外,铁合金价格应该也会受到硅、锰矿等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比如环保、节能减排等。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铁合金行业还面临着矿产供应难以满足,易受外围市场挤压、行业内企业集中度太低、综合竞争能力较弱、产能过剩严重、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现货企业也非常有必要利用期货工具来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