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仍新投产水泥生产线32条,熟料年设计产能3884万吨。
新出炉的数据坚定了管理层遏制过剩产能的决心。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对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检查、清理,并上报汇总。知情人士透露,在关上新增产能大门的同时,支持大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两部委“组合拳”重要内容。而中国水泥协会于近日公布的《加快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稿)》(以下简称《方案》),将成为两部委支持水泥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的重要依托。
业内专家表示,过剩的产能、低迷的价格是兼并重组的有利条件,水泥行业加速整合期即将到来。
兼并重组是关键
“压力山大”似乎成为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的热门词汇。近期来自中国水泥协会、西南四省市水泥协会负责人及17家水泥企业的老板齐聚一堂,为今后如何活下去寻找对策,企业负责人发言时均无一例外地坦言“压力山大”。
在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看来,对待“压力山大”的遏制恶性价格战,最有效办法便是兼并重组。“如果一个地区前十大水泥企业的产能占比在70%以上,那么价格上只要大家相互协同,提升则指日可待。”
孔祥忠的观点得到了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承允的赞同,“解决非理性竞争或割喉式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非常关键。一个企业,如果拥有200万吨的产能,每吨降1元,公司顶多少赚200万元;如果是2000万吨的产能,每吨降1元,就丢了2000万元了;如果2亿吨,公司就将丢掉2亿元。价格战对他们的意义绝对不同。”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监测,目前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水泥大企业集团仅28家,熟料生产能力占当前运营能力62%,水泥占46%。
在建生产能力中,截至今年5月,水泥熟料在建生产能力3.5亿吨,在建新型干法生产线290条;水泥在建生产能力5.6亿吨。其中大企业集团在建新型干法生产线106条,熟料能力1.4亿吨,占全国在建熟料能力40%,水泥能力1.9亿吨,占全国在建水泥能力35%。
“大企业集团在建能力行业比重,无论是熟料还是水泥,都低于当前实际运营能力已经达到的比例。”兼并重组的空间较大。中国建材联合会信息部主任孙星寿表示,在当前水泥行业已经出现总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形成如此庞大在建生产能力,除了投资者对未来水泥需求期望偏高外,重要原因是当前水泥能力存量仍然不尽合理,遏制产能过剩,不仅要遏制新增产能,存量的优化更为重要。
方案支持“优化组合”
新增产能可以“一刀切”的堵住入口,而现有产能都是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存量优化是产能过剩行业最难解决的问题。
中国水泥协会近日公布的《方案》,诉求明确,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是兼并重组。如何引导、鼓励、支持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水泥行业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
《方案》要求,企业数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至“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内。2014年全面完成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任务。到2020年国内前10家企业(集团)的水泥产品市场集中度应达到60%以上。
同时,《方案》鼓励水泥企业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鼓励具有科技研发优势的企业集团,以并购、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融合咨询、测试、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工程承包等业务,促进运营服务及生产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就企业重组过剩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方案》提出,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相应的授信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加大并购贷款的发放力度并简化审批程序。
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正在业内征求意见,待征求意见工作完成后,今后将作为上报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另据工信部人士介绍,第二次全国企业兼并重组经验交流会议将在下半年召开,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组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水泥协会的诉求明确,相关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
多种支持降低“并购成本”
“现在是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成本越来越高,一家目标企业,几个集团争相竞购,抬高了收购价码。有些企业投机建线不为生产经营,就等着其他企业来收购。”另据协会人士的介绍,对于重组企业来说,重组后企业无效益,是目前很多起兼并重组案无疾而终的原因。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就曾坦言,尽管中央鼓励水泥企业开展联合重组,但在具体的资产评估、转让过程、投资注册等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重组主体还需要向当地政府缴纳不菲的税费。近年来,中国建材为了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完全靠银行贷款开展兼并重组。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企业每年背负着巨额的银行利息支出,负债水平也比较高。
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协调各金融机构给予企业重组资金政策上支持,降低重组成本。
对此,《方案》明确了大企业主导的原则,重点支持优势大企业(集团)开展兼并重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也是一种投资行为。银行应加大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财政部门应对被并购重组后的企业适当给予减免税赋的优惠政策,对并购的企业技术改造给予信贷支持。
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将以工信部为主,牵头组织相关部委联合制定或修订对兼并重组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
政策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被收购企业开展的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对有利于资源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应给予政策、资金、税收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加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相应的授信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加大并购贷款的发放力度并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购行为的优势主体企业上市融资和已上市企业开展再融资,简化监管核查流程;支持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转让等融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兼并重组后,也有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支持。
大企业能否“加速整合”
《方案》的出台能否使水泥行业加速整合期到来?
“凭借资金优势、管理经验和规模优势,大水泥集团尤其是水泥上市公司将成为并购主力。并购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并购标的将成为稀缺资源,并购成本提高是必然,而拥有资金优势、政府背景、管理经验成熟的大水泥集团,利用银行贷款或资本市场等,可选择方式多样,将成为并购主力。”山西证券研究员表示。
据《方案》提出的硬性指标,“十二五”末,培育出5家产能过亿吨,矿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强的企业集团。
“通过兼并重组,未来水泥企业家数将有明显减少,区域会出现更多的寡头企业。”数字水泥网CEO陈柏林认为,水泥小企业将更多向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一流的大企业靠拢,更有利于稳定区域盈利水平,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方案》能否得到两部委的支持和支持的力度有多大,将是影响未来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从产业面来讲,低迷的价格、过剩的产能都为水泥巨头的兼并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泥行业加速整合期即将到来。
经过多年的市场演变,水泥行业已经经过几次并购浪潮,区域市场已经形成一定格局,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空间在逐步缩小。
水泥行业资深专家、原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刘作毅就提醒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市场整合、提高集中度,在市场下行中是最好的机会,何时出手还要择机。
刘作毅认为,用市场手段兼并重组应对产能过剩,水泥产业已有探索。在相对区域独立、封闭的黑龙江,通过快速、大规模的并购,迅速提高集中度;陕西水泥市场上演了一场价格大战,最终成功使市场涅?重生,经过整合,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随着市场的变迁,中国水泥市场还将面临新的市场挑战,必然会带来新的机遇,进行更高层次的市场整合。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会产生新的动力和机会,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规律。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将重复上世纪70年代的西欧历史,欧洲人用了30年的时间来减少40%的产能,中国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对有思想有魄力的企业家来说,产业的调整周期漫长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就能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