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
《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一书已经付梓出版,很荣幸受云南昭通的朋友刘绍清邀请为其撰写书评。大家一致认为《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的出版是在昭通文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研究的角度、纵论的深度,深刻揭示了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对当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示范作用,可以说是地区文化(也可指地域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与风向标。
“地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的包括观念、风俗在内,具有自我特色的诸多文化元素的总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需要明白,经济支撑与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地方视野。
一个地区特定的文学发展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共云南昭通市委原书记刘建华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诠释,“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形成一种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大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文学文化大发展的思路,物质文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需求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需要,只要投身于繁荣文学文化事业,努力让文学文化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认知,就会增加人类幸福感。当然,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这也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商业城市中心位置,与贵州、四川两省接壤。昭通历史上曾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另据史料记载,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先进的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地方文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地方文学因为它的“地方性”而变得卑微、渺小、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地方文学与大范围中国文学研究之间,不是一个人们出于想当然所认为的简单地承接与具体而微地模仿的关系。相反,由于自身的地域性,仿佛更加接近于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本原性意义。因此,《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正是担负了这一历史重任。
正如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在序言里写道,昭通文学在云南影响很大,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探讨昭通文学发展道路,不仅能显示昭通文学发展之路径,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全国文学发展之概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通读《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对其他地区文学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地方文学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开拓创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当今中国,正处在大踏步赶上现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这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有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创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习近平的讲话也在表明现阶段中国取得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成就,这些成就正是文艺创作者的土壤,如何把握好时代脉搏而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学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开篇用“形成了文学道路”总结昭通文学发展取得的成绩,这就给昭通文学创作从实践到理论奠定了基础。另外,在《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文章中也有详尽阐述,指出,昭通文学应该是放眼全国而不仅仅拘泥于一个地方的文学。
再者,从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昭通文学的发展“接地气”。文章中指出,要扎根本土,立足昭通,打造地方文学品牌,这也是给全国其他地方文学树立了榜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浮躁,创作出不伦不类作品,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所谓的商业价值。
而应该是深入群众,贴着大地行走,在昭通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群众放在首位,从群众中汲取创作智慧与灵感,并出现了“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的独特品牌,为昭通文学奠定了人才基础。当然,这一人才储备力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
此外,著作中对地区文学如何发展成为“文化高地”做了详细分析,并如何博采众长,其他文化对该地区文学的贡献如何正确取舍等做了举例说明,读者可以从“昭通如何打造成双向大走廊上的文化高地”“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对昭通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昭通文学发展推动原生态文化发展的贡献分析”窥见一斑。
最后,如果其它地区苦于不知如何挖掘地区文学的品牌效应,可以从《纵览百家》和《前沿视点》栏目中找到答案,如《昭通文学“太极”品牌的发展思路分析》和《挖掘昭通文学品牌效应的潜力》等文章都有一定借鉴作用。
最近刚刚从美国纽约大学演讲回国,花了一周的时间在诚惶诚恐中写完了上述推荐语。我本人致力于通俗经济学的普及,并非真正的文学专业从业者,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正。我相信,蓬勃发展中的昭通文学不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示范意义,而且也是中国地域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