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从BAT等互联网巨头到小米、魅族等互联网手机品牌,无不开始了自己的出海之路,东南亚和印度市场也顺势成了出海的第一站。基于此,华为对这些企业又有何借鉴意义?
以国产手机为例,一窝蜂的出海,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国内手机市场逐渐饱和,甚至从红海杀成了血海,特别是频繁爆发的价格战,直接压低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二是印度、东南亚乃至非洲市场的智能手机环境逐渐成熟,崛起的互联网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华为、中兴、TCL等也开始在这些市场从销售功能机转向智能手机。三是不排除一些手机企业的营销需要,不少手机品牌借国外的造势从而形成热点话题,最终促进国内市场的销量。笔者认为真正想要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除了学习华为的国际化路线,下面三点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技术研发比市场占领更重要
从媒体报道来看,国产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可谓成绩斐然,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专利危机,特别是爱立信对小米的专利攻击,为所有国内厂商敲响了警钟。相比而言,华为此前的做法要理性的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华为是2014年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没有专利保护始终是在一条腿走路,HTC和苹果的专利战争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索性国内还有华为、中兴等技术实力雄厚的手机品牌。
其次是如何制造人才优势
之前富士康宣布50亿投资印度时,笔者就曾提出富士康或会在印度遭遇人才危机,为此华为的人才战略或许更值得学习。和很多公司一样,华为在早期也借助于人才输出来开拓国际市场,据说华为在海外工作的有一万人左右,占其员工总数的1/4,并把这一人才战略形象地称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不过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30几个培训中心,70%的海外员工实现了本土化。不管是品牌文化还是市场份额,核心终究是人的问题,对于试图开拓国际市场的IT企业应该学会如何制造人才优势。
最后是树立正确的品牌主义
中国制造早已占领世界,而大部分中国品牌仍然在国内故步自封,相信华为45.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和品牌主义密不可分。所谓的品牌主义是指通过文化价值传播、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评价和认知,进而通过品牌溢价实现盈利。其核心理念:硬件不只是工具,同时也是身份、价值的象征。第一批出海的国内IT厂商普遍缺少品牌意识,对于后来者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教训。
不管怎样,国内IT企业的出海已蔚然成风,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像华为、联想等民族企业的成长,也期待更多的公司结束草莽时的扩张行为,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有更多的中国面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