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水产品牌准入门槛低,往往有量而无品,且时不时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与国外的海洋食品相比,国内海洋食品只是以量取胜。在产品质量、品牌内涵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且在产品形态、产品包装上呈现同质化。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且缺乏核心价值,品牌价值张力严重弱化。国内海洋食品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模式。
5大现象制约海洋食品发展
我们认为,大多数海产企业存在放量发动业绩增长的错误倾向,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丰富的海洋物种,给了人们极大的选择空间。但在消费市场中呈现给消费者的往往是初级产品,不管是海鱼、海龟还是海带、贝类,大多都是需要购买后再加工的产品,既不方便消费,又对产品本身的价值提升无益。
2,档次高,消费少
生猛海鲜、山珍海味,这些固有的认知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往往由于消费能力的限制、饮食习惯的影响、消费观念的缺乏(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造成海洋食品的认知和消费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落差。全国的海产品消费量主要集中在我国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沿海省份,西部地区海产品消费尚处于很低的水平。即使在一些高端人士看来,能够经常消费海鲜,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食品安全是隐患
在原生海域捕捞的海洋食品,环境影响造成的铅、汞等含量超标,已成为近几年一些理性消费者对海洋食品引起警觉的原因之一。养殖环节,靠人工养殖的海洋食品,由于企业对短期利润的看重而忽视安全问题。在一些加工环节,由于初级产品往往需要再加工,不良摊贩、错误的添加化学制剂等等,都会给海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4,区域性强
不同海域生长、养殖的海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由于海产品对养殖和生长环境的要求,以及为保证产品鲜活度对运输距离的要求等,海域的分布也就决定了海产品生产企业的地区性差异。并且,由于海洋污染的蔓延,未来海洋食品的竞争也必将是优质海域资源的竞争。谁拥有了优质无污染的养殖海域,谁就会在市场中拥有主动权。
5,季节性强
这和很多农产品的特性一样,海洋食品的季节性取决于产品的生长周期、养殖方式,消费的需求波动等。相比较来讲,生长周期的问题是可以用先进的养殖方式来回避的。如何让消费者除了在年节和旅游旺季等特定季节段外,可以经常消费海洋食品,则是令众多海产品企业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我们认为,水产企业在面对这些限制性因素时,应整合各方面条件,打出面向高端市场的综合拳。
传统的水产品销售模式是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大流通模式,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由于这种渠道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造成与其直接接触的经销商、鱼档、酒店、超市等对产品定位、包装缺少相应的概念。他们关心的是价格和利润空间以及自身渠道内的控制能力。这种游戏规则对水产品品牌培育和系统营销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水产品的销售规模并不比普通食品、服装小,过去由于消费水平低,绝大多数水产品以自然销售形态完成,而现在的消费水平和城市化发展使其销售市场化、品牌化部分的比例快速增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灵活的方式,根据产品定位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特点来选择渠道,让产品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水产行业店面乱、服务差的现象一直存在,如果哪家企业能率先加以改进,以整洁、高效、优质的服务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就容易在品牌形象上得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