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尚在“十一”假期内,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Limited,下称中金公司)召开了临时董事会。在这次会上,57岁的公司总裁朱云来提出离职申请获准,结束了他在中金公司16年的职业生涯,其中最近12年,朱云来担任中金公司总裁和管理委员会主席。
10月14日,中金公司发布公告确认了朱云来离任的消息,过渡时期由公司首席运营官林寿康代行总裁职责。董事会将在全球范围内选聘新的CEO。
为了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告别,朱云来想了很久。9月27日,他和高管团队吃饭通气。10月17日,他与公司董事总经理级别的同事开会,并在怀柔做最后一次素质拓展。10月14日,朱云来给员工发出了颇具个人感情色彩的亲笔告别信,“这封信写了很久,多少有点千头万绪。”
中金公司19年后走到新的路口,朱云来也迎来他的重要时刻。以这样的位置、这样的身份,进易退难。朱云来选择主动退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朱云来在告别信里说:“从长远考虑,为了积极助推团队成长,系统建立长效体制,形成健康良性的管理交接和延续机制,以及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已向董事会申请辞去CEO职务,将接力棒交给继任管理团队。”
董事长金立群于2013年5月上任,因代表国家参加筹建亚洲基础开发银行,也于本月辞去职务。中投公司董事长丁学东兼任了中金公司董事长。
此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中金公司的命运。中金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以帮助中国企业资本运作、融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己任,同时引进国际经验,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中金自身也成长为惟一能与国际投行相媲美的中国本土的投资银行。
“中金是一个有灵魂的企业。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从一代初创者到朱云来本人,再到中金公司上上下下,都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中金公司顾问、前首席战略官李弘这样说。
至2014年6月,中金完成了60家国企的境内外改制重组、改制及首次公开发行项目,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国企。这些公司总市值占香港H股和红筹公司总市值的64%。中金公司曾高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承销排名第一位。
近年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中金公司高素质的团队、严格的内控、高质量的投行业务,都没有能挽救中金的业绩从极度辉煌转为下降,一些业务指标在业内从独占鳌头变得不再领先,这在中金内外都引发一些争议。但总体而言,在中金公司19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犯过大错,没有出过严重风险,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国际化的高标准一以贯之,在内部培养了严格的合规文化,无论如何,在中国的环境下,这仍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始。在完成这一轮董事长和CEO的更替后,中金公司新的战略部署还在等待后人去铺陈。是继续使命,服务于国民经济改革的大方向,赋予新的责任、开拓新的天地?还是顺应市场大潮,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以中金的财务状况,启动上市,缓解困扰中金公司拓展新业务的净资本短缺瓶颈,问题并不难解决,难的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确立中金的战略和实施战略的体系与步骤。
“中金公司的品牌还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还在,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需求还在,中金公司还有机会。”一位关心中金公司命运的证券界资深人士说。
“我们是施工队”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在国务院特批下,正式挂牌成立。
当时,包括四大行在内的中国国有企业满目疮痍,臃肿沉重,普遍负债率过高,急需到资本市场融资来改善财务结构。而让资本市场接受的前提,是将这批承载了中国基本工业化基础的国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梳理业务结构和管理机制,财务重组并透明化,使之在各方面能与国际同行可比,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督。这个改革过程,需要投资银行来穿针引线,这个机构需要既能获得中国政府信任,吃透国企现状,又得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具备一流投行技术。
此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期草莽阶段,容量太小,极度不规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在当时多位改革倡导者支持下,应运而生。
成立之初,中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由建设银行与几家外资机构合资成立。中外方股份原本50%对50%,2001年调整为中方持有51%。建设银行持有的中金公司股权后辗转划到了中投公司旗下的汇金公司,目前持有中金43.35%股份。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持有7.65%的股份。外资方面,在2011年股权变动之前,美资一线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MS)持有中金公司34.3%的股份,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和香港名力集团(Mingly Corp.)分别持7.35%的股份。
中方引入摩根士丹利的原因,是希望借一流国际投行之手,搭建投行业务结构、培训员工、树立投行文化,为国企改革服务,为经济改革服务。摩根士丹利则抱着帮助中国打造规范化的机构和规范化的资本市场为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占据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先机。双方从一开始就将中金公司确定为“一项大事业”。在最初几年艰难的磨合后,合资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对于中金公司的竞争力,摩根士丹利高层对此并无担心:经过200年打造出来的摩根士丹利,岂是中国人区区几年就能偷师学艺的?但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之强,工作之勤奋,土洋结合的文化融合能力出乎外资意料。在2000年前曾任中金公司常务副总裁的方风雷对此十分为中金公司自豪。
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指导下,中金公司逐渐确立了以行业重组为导向,龙头企业整体改制,分步实施国企改制上市的发展模式。1997年,中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并完成首个项目——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在香港的IPO上市。
时势造英雄,中国政府逐步启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 2003年中国人寿克服种种艰难完成海外上市,开启了金融类国企的改制上市之路,经济获得高速增长,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为中金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中金的投行业务获得爆发性增长。
2005年,中国证券行业全面陷入综合治理的困境时,国内A股市场全面陷入停滞整顿,国企海外上市几乎成为任中金开垦的肥沃市场。中金一枝独秀,成为收入和利润最高的券商。这时的中国证券业只有“两家券商”,中金和其他。国内券商完全不是其竞争对手,昔日的“老师”摩根士丹利成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合作伙伴,近乎平起平坐。中金公司充分展示了深层次理解并解读中国经济的能力,深度参与中国的行业与企业重组,并将之翻译成国际资本市场听得懂的语言,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发挥的主导作用已超越了国际一线大行。
2010年,中金公司领衔承销的农行逆势上市,融资221亿美元。当年,中金公司仅投行部门的收入即超过5亿美元,到达了巅峰。
中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金公司共完成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项目110个,累计融资2300亿美元;在中资企业境内外并购交易方面,共完成累计2800亿美元的交易额。
“你们是改革的设计者,我们是工程师和施工队。”朱云来曾对中金公司的首任老领导这样说,“工程质量还行吧?”
心结
董事会于10月3日召开。
朱云来提出辞职的心意已决:全退,退得干干净净。
朱云来1998年加入中金公司。在前5年外方主导搭建了中金公司运营管理框架雏形之后,2001年,中方接手了中金公司管理;次年,45岁的朱云来升任中金公司总裁。员工一般对朱云来直呼其英文名Levin。众所周知,他是朱镕基之子,加入中金之前,在华尔街投行第一波士顿担任分析师。
朱镕基于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个人声誉,在他离任以后反而急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他在位时雷厉风行和铁腕作风,更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归功于他当总理时打下的基础,如分税制、基础设施投资、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加入WTO等,这些当时也曾激起争议的布局,后来一一被证明富有远见卓识。毋庸讳言,中金作为国企改革马前卒的这一角色,也纳入了那个时期的整体战略。
多年来,对外,朱云来一直保持低调作风,不愿外界注意到自己的家庭背景,在他的总裁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资料和统计年鉴,难觅一张家庭合影。对内,他是强势的职业经理人,事必躬亲,在中金处于核心管理地位。
应该说,中金公司的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其战略定位和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但中金公司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起步,高度重视研究,积极参与企业、行业的重组、改制方案,使得中金公司与目标单一的投资银行区别开来。而朱云来本人对这一价值取向高度认同,并身体力行。
“中金公司首先富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改革的产物,其次才是一个商业机构。对于我们来说,赚钱是次要的。公司专设部门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建言献策。在国际IPO的销售中,公司尽力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尽量防止国际买家过分压低价格。所以才有这样的口号,说中金公司是中国企业的同盟。”一位在中金公司供职的中层员工说。
朱云来1977年就读于南京气象学院,上个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大气物理专业,后转往芝加哥DePaul大学修读会计硕士,1996年毕业后曾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任职。他1998年加入中金香港子公司,从高级经理起步,参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人寿改制重组等项目。
在中金内部,他有“科学家办投行”之称,比起做玲珑八面的投行家,他更爱做端坐书斋的“分析师”。他热爱以原创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研究宏观经济及相关行业,希望自己的研究报告能为企业真正提供价值。
中金公司顾问李弘告诉财新记者,在中国人寿改制项目上,朱云来本人立有头功。中国人寿对亏损保单按时间点切分的方案属中外市场创举。朱云来自学精算,带领团队把中国人寿的数据算了很多遍,并推导得出中国人寿可以依靠未来自身利润消化历史累积亏损的结论,据此建立了财政部支持上市方案的信心。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在美国逆势完成上市,从此开辟了中国金融企业处理不良资产、海外上市的基本模式。中国大型的金融企业改制上市,到2005年工行上市时,形势大转,海外投资者此时竞相下单,原来不得不打折的上市才成了抢手项目,海外投资者竞相“反向路演”。工行上市融资219亿美元,创下当时世界史上最大IPO融资的记录。
2010年农行上市,全球IPO融资221亿美元,再创记录,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中金则为这一项目投入长达五年,见证并参与了农行改革的全程。农行IPO的电视片中只采访两个非官员人物,一位是四川的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 ,另一位就是朱云来。在这部电视片中,朱云来用数字给农行总结了三条优势,农行服务的县域(县城及以下区域)占据94%国土,75%的人口,超过50%的GDP,且在这一领域里,农行是惟一具有国家信誉、统一品牌、全域覆盖的金融机构。
中金公司一直胸怀天下,而不以唯利是图的投行自居。激励中金的是改造国企的意义,是为了打破市场的垄断;从研究企业又到研究行业的宏图,是试图确定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最佳位置,并时时考虑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得失。“levin忧国忧民,追求经济政策的公平、效率、市场的均衡,从不局限于想一个投行家该想的事。”不止一位中金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父亲的光环无从回避,这是朱云来的宿命。不过,他个人的勤奋、努力、自律、贡献,在客户、董事会和公众的承认中究竟占到了几分?在现今中国环境下,这仍是一个沉甸甸的问号。
坚守
尽管证券业排名近年出现下滑,中金公司仍不失为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中国本土投行。在这条领军路上走得最久的朱云来,也是最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则的少数中国人之一。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表示,中金的坚持体现为两面大旗,一是国际化,二是高标准,其中包括高标准的服务、产品、研究,以及坚持较高标准的合规。
国际化,首先是员工素质和业务标准的国际化。中金是家中国投资银行,但英语是工作语言。摩根士丹利管理中金的五年间,完全按摩根士丹利的业务条线布局了中金的业务管理标准、考核标准,甚至细至报销单的格式,并延用至今。中金汇聚了大批有海外学历和海外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华人银行家,也培养了大量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行人才。中金的员工是国际投行挖角的最佳对象。在投行业务、研究部门等,中金迄今仍维持了业内的最高标准。
中金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销售网络。中金坚持内生性的扩张,而非收购整合消化之路。中金提供的资料显示, 自2007年起,中金公司先后在纽约、新加坡、伦敦设立了子公司,逐步拥有了当地综合性投行业务牌照和产品服务能力,形成了“纽伦新港陆”——五位一体的全球化布局,是同业中最早开展国际化业务和在国际资本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投资银行,一方面积极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市场资本运作服务,包括协助中国移动、东风汽车、中海油、联想等大型中国企业客户完成了海外并购项目;另一方面,先后为包括美国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瑞士诺华等全球大型跨国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截至2013年底,中金公司一共完成了累计526亿美元跨境并购交易。
近期在海外为沪港通安排海外路演,中金公司安排的会议也是品质最高的,当地大的资产管理机构高管全能到场,体现了中金国际化布局的成效。
黄海洲说,坚持合规和风控原则,让中金避免了全行业的危机,这是未来中金走向综合经营和业务创新的坚实基础。
“中金的风控不是应付监管,也不是说漂亮话,真的是自觉执行。”受访的多位在职和离职的中金员工对财新记者介绍,称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制度细致严格,同一部门之间的同事如果工作有所交叉,会主动避嫌。业内人士表示,中金的风控机制和外国投行一样,员工拿多少钱和公司业绩相关,不与具体项目挂钩。员工的自然趋向是避险,不会为了个别项目铤而走险。
中金为达到严格执行的合规标准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尽量不做通道业务(帮助银行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规避监管的业务)。“这类业务技术含量不高,也不可持续”。中金公司代理总裁林寿康说。中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与行业相比,排名落后。目前证券业资管行业规模已经达到7万亿元资产,通道业务占90%以上。
朱云来离职之前,在公司内部推动了一项旨在发掘更多中小投行项目的“淘金计划”。今年8月,新三板开始引入做市商制度,首批获得做市资格的中金开始投入资源,重视程度颇有传统IPO项目的范式,全公司各个业务线都被调动起来。除了营业部帮助开拓项目资源,研究部与投行部的成长企业组一起筛选项目标的,并且“无分大小贵贱,一视同仁”,用项目质量说话。
即使是在新三板项目上,中金也坚持一贯的合规风控标准。投行部门要求项目经理不能因为竞争而在合规上有妥协,不能同意客户类似维持短期股价的要求。
在业内,中金素以重视合规的“好孩子”著称。但如果要为此称赞中金,朱云来会挑起眉毛说,“这不应该是证券市场的基本行为规范吗?”
接近朱云来的知情人士说,他少时家教严格,因此性格里有逆反的一面,但也建立了对公德的较高标准,为人正派。除了高度重视合规,无论是为了项目,还是为了牌照或政策,他宁愿局限在现有法规框架内,能做多少是多少。
这种特点,体现到中金公司的很多方面。大到中金公司在经纪业务上宁愿等到2009年政策放开才获得新设营业部的机会,小到中金公司是坚持开新闻发布会从不向媒体提供“车马费”的极少数机构之一。
在2007年以后,投行业务的竞争明显加剧,在海外上市业务上,一家公司IPO的投行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有些国际投行是最后一刻挤入名单,以最少代价分一杯羹。到了2010年农行两地上市时,承销名单变成了17家投行。一般提前几年介入并参与公司重组方案设计的中金,对这样的局面也只能无奈接受,投行收入分成也大受影响。
中金公司有关人士说,在现今的反腐高压下,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最近中金一连拿了5个大项目,又回到一个项目一两家投行的正常状态了。
影子股
投行是轻资产行业,最大的资产是人。中金要成为国际一流投行,需要吸引高素质的投行人才。这需要机制体制上提供可能,不但需要与业绩考核合理挂钩的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还需要激励员工的长期承诺,逐步打造合伙人文化。
中金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一开始,摩根士丹利派来的员工年薪百万美元,来自建行方的员工年薪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经过几年的磨合和项目历练,中金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的团队,薪酬收入逐渐和国际投行可比。
要建立中长期的激励机制,培养投行的合伙人文化,最好的办法是股权激励,这是国际投行的通行做法。为了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特别是外资银行的高薪挖人,当时中金董事会开始讨论设立员工激励计划,经过多年反复讨论于2004年开始实施虚拟股权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影子股。
所谓影子股,是经股东同意,拿出部分虚拟股份奖励员工。可参与利润分红,但没有表决权。被授予的员工以个人的年终奖金认购,与股东共同分享利润分红。中金董事会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留住骨干员工,员工也期待上市之日可以转成正式的股份,享受资本溢价。
但因证券公司的员工股权激励制度一直未出台。中金公司的激励机制详情也从未公开披露过,未来能否修成正果也未可知。特别是在此次高管更替后,更给该计划的何去何从增加不确定性。
2011年2月,摩根士丹利将持有多年的中金股权转让给了四家外资股东,其中,10.3%的中金公司股份出售给TPG Capital,10.0%的股份出售给KKR,9%的股份出售给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5%的股份将出售给大东方控股(Great Eastern Holdings Ltd.),后者是华侨银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39.SG)控股的保险公司。通过此次出售股权,大摩15年前3000万美元的投资获得了10亿美元的回报,年回报率超过20%。
近年来,监管部门刚刚开始对基金业提出可以股权激励,但尚未落实到个案,也刚刚开始允许上市公司启动员工持股的制度设计。一些证券公司开始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并授予核心团队股权的方式,实现中长期激励。尽管中金公司也有自己的基金子公司,但还是希望在中金公司整体层面上实施股权激励,“因为不想绕着走。外面的解读,说我们很多改革做得慢。不是慢,而是我们压根不想走弯路。证券行业整个治理有问题,缺乏长效机制绑住人才。”林寿康对财新记者说。
然而,激励机制不是留住人才的惟一因素。“到了今天,中金的高管和核心团队不会仅仅为了有这个制度设计而留在中金,也不会因为没有这个制度设计就决定离开中金。中金整体的收入水平在证券业内也不再是最高水平。”一位中金公司高层人士这样说。
“关键要事业留人,而这取决于中金的战略定位,以及这家公司的历史使命如何坚持、继续、发展。”另一位中金公司前高管这样认为。
歧路得与失
在2011年后,因中金业绩开始低于预期,董事会的气氛已经愈发紧张了。
“没有他就没有中金的今天。”中金员工的此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有朱云来这张招牌在,再加上他本人全力支持中金公司在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追求,确定了中金在国企改制上市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另一方面,朱云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决定了他对商业机会的判断,直接影响了中金的很多决策。
在中金,朱云来有专属部门为他搜集各种宏观经济和行业公司的数据。可能是由于学习气象科学出身,朱云来对数字相当敏感,喜欢钻研统计年鉴,对很多经济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
有时虽被下属调侃为“重新发明轮子”,朱云来也不以为忤,自己乐在其中。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许多学校建筑毁损。朱云来表示,中金援助的小学质量必须过关。为此他研究了许多建筑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亲自参与了改善灾区小学校舍建筑设计的讨论。
“这当然不是坏事,因为研究宏观经济本身也是有助于判断和决策。问题是他知行合一,很多时候就此否定商业机会。”不止一位接近他的同事如是说。这在中金内部渐渐产生了争议,早期投行家们在国企改革问题上都和他高度保持共识,但到了后期,经济形势变化后,对商业机会是否应该把握,大家就产生了分歧,认为中金不够市场化。
“我与之共事近20年,朱云来一直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十全十美,他从来没有变过。他不愿意机会主义地追逐风险、违规违心地做事。”李弘说了这样的话。但产生分歧的是,与他共事的投行家们始终认为,在商言商,不管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如何变幻,商业机会总是存在的,只要能把握住合规和风险控制这两条,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中国开设创业板,中金的态度是观望,中小板亦有限介入。这一年是国内投行格局的转折点,中金投行排名逐步被国内其他竞争对手超越。朱云来为此也非常焦急。中金公司投行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黄朝晖告诉财新记者,在朱云来的亲自部署下,中金专门抽调人员在投行部里成立了成长企业组,专注于中小项目。
中金的特点是高度重视中小项目的风险,业务推进的基础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期马上彰显成效。“Levin在内部反复叮嘱,不能出风险。谁出事谁吃不了兜着走。”一位中金公司员工这样告诉财新记者。由于境内IPO执行周期较长,待中金中小项目成熟之时,却迎来境内IPO流控之日。
这种谨慎做法的好处也看得到:在过去几年频频爆出财务虚假的IPO项目中,中金公司从不与丑闻沾边。但坏处就是中金依赖的投行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投行部门的士气也受挫。公开数据显示,中金2011年-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3亿元和3.7亿元,行业排名分别为45位、27位和33位。林寿康告诉财新记者,在内部努力下,中金的收入和利润都比较稳定,2011年利润偏低,除了受国内IPO市场暂时关闭等政策影响较大,还因经股东同意在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公司的战略投入。
过去三四年中,中金投行、二级市场和买方业务三大业务线中,买方业务相对于竞争对手也逊色很多。
中信、海通这两家现在收入排名前两位的券商,除了经纪业务,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资本中介业务,两家上市券商有着灵活的资本补充工具。而中金首先受制于资本的约束。中金的净资本多年来仅靠利润留存,至去年底积累到43.3亿元左右。而中信至2014年4月末的净资本达433.39亿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金公司启动上市已迫在眉睫。据财新记者了解,按中金公司近几年财务数据和业务发展的条件,可随时启动赴港上市。
中金的经纪业务发展缓慢主要是政策的限制。在2009年前,证监会严格控制新设营业部,除了并购几乎没有拥有营业部的机会。到2007年A股大牛市期间,中金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到2009年新设营业部有限放开后,中金公司才得以布局,目前也只拥有20个营业部。
“2012年,市场的经纪业务模式面临很大挑战,行业经纪业务收入从2007年的1700亿元跌至2012年的750亿元,而营业部数量几乎翻倍。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中金内部对此有过激烈争论。一方主张做大营业部规模,建立自己的零售渠道;另一方坚持精品投行的路线。”中金公司人士说。证券业综合治理期间,南方证券重组,市场曾猜测中金公司有机会并购,但基于对风险的判断等多种原因,中金公司迟迟未有动作。
在直接投资方面,业内最负盛名的本土PE莫过于鼎晖,前身即是中金的直接投资部。在中金公司期间,这一部门主导投资的总额1.2亿美元,年均收益率超过30%。鼎晖从中金分拆出去的理由是政策限制。对于特批成立的中金而言,若走特批的渠道规避,突破政策限制并非没有可能,但中金公司没有这样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当时并没有预见到直投业务的重要性。直至2009年证监会放开券商的直投业务,中金直投业务才重新起步,发展速度和规模则不再有明显优势。
总体而言,中金近年的发展落后于同期证券行业的发展,未与经济增长同步,走到了比较尴尬的境地。无法达成共识,不少投行家选择离开了中金。
“历史不能重演,也没有第二个实验田。”一位曾在中金工作的投行家这么说,“在那些放弃的领域,中金没有赚到钱,也没有出风险。不能下结论说中金错了。”
如何再出发
中金近年业绩表现并非全无亮点,而是仍具有坚实的基础。
从投行业务来看,以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代表的国企新一轮改革中,中金的优势再度展现。今年四月,中石化高调混改,全球选美财务顾问。中金从近20家入围投行中胜出,排名第一。目前即将登陆港股的中广核受到市场热捧,投行竞争激烈,中金凭借多年高质量服务,成为中广核H股IPO的牵头投行,是已经披露在中广核招股书上的三家保荐人之一,并且再次排名第一。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淀,中金公司目前在会的项目和已在香港市场完成的中小项目均排在了场前列。目前在A股800多个IPO通道排队项目中,中金有30多个。在诸多IPO随着财务核查风暴不断撤退的大环境下,中金的排名再度赶超,已经从20名开外挤入前十。
2013年,中金A股股本承销排名第一,港股中资IPO排名第三,中国国内并购业务排名第二。根据证券业协会排名,中金并购财务顾问收入连续2年排名第一,收入约为第二名的1.6倍。
从业务收入和结构来看,近三年来,中金业务净收入保持在5亿美元以上、净利润3亿元左右,比较平稳,且业务结构已经趋向多元化,资产管理、自营交易和投资类业务的收入增长比例已逐渐与投行收入持平。
林寿康提供了一组数字:近几年,中金公司的毛收入稳定在6亿美元左右,今年将能达到7亿美元以上。其中投行业务收入全年估计超过2亿美元,从早年占公司毛收入的百分之八九十,逐步下降到最近两年三分之一以下。
与投行收入下降相对应的是二级市场和买方业务线收入占比上升。其中,二级市场业务线的收入达4亿-5亿美元,其中销售交易和自营各占40%,财富管理占20%。中金的自营属于保守型,主要利润来自于固定收益投资,包括一些低风险技术含量较高的量化投资。
“2007年之后,靠天吃饭的经纪业务开始下行。风是往中金这边吹的,因为像2007年那样经纪业务的爆炸式增长不可持续。”林寿康对财新记者说。“但经纪业务的网络仍是重要的。我们承认,中金在一些布局上存在问题。营业部不仅仅是做经纪业务,还是其他业务线的触角和据点。”
今年7月1日,中金金网上线。这是一个面向普通客户的理财网站,也是中金公司在互联网方面的重要布局。“希望借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黄海洲说。
“中金没有只做高端的策略,也试图吸引大众客户来营业部开户。后来发现,最后沉淀下来的还是高端客户。我们希望中金金网能发挥弯道赶超的效果。”林寿康对财新记者表示,如果中金金网解决不了问题,也不排除未来仍考虑收购其他券商的网络。
中金的优势还在,目前规模近2000人,仍拥有业内员工素质最高、最有国际化底气的团队。但是,中金最需要的还是战略上的定位,是在中国改革中的角色如何有效继续?业务模式如何创新,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又能体现中金的水准?国有企业改革远远还不能说大功告成,未来改不改怎么改,中金这样的投行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临别之际,朱云来认为中金仍大有可为:无论是继续支持国企改革还是寻找经济转型增长的新代表,无论是产业整合并购或是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做好资产配置,都需要中金这样高标准、国际化的中国投行。“中国继续改革之路,经济向好,中金就一定会好。”这是朱云来的寄语。
他已把中金轻轻放下,转身离去。中金将往何处去,这,仍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