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作会议一再推迟 城镇化“谨慎”推进中
据称推迟的主要原因是高层不满去年底提交的“纲要”草案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会使得已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城镇化掀起狂澜。5月25日,先是外媒宣称40万亿人民币城镇化草案被否,接着该消息又被发改委相关人士否定。
真真假假间,有一个消息却已被坐实,那就是原定于上半年召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同步发布的城镇化总体规划纲要一再被推迟。有分析人士表示,这至少说明了高层对推进城镇化的慎重。
在“城镇化”炙手可热的同时,与此相关的担忧同样令人深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对新城镇化就充满了忧患意识。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自从提出新型城镇化他就很担忧。在原有相关的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可能会误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去搞造城运动、进行大拆大建。依照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走这种模式的城镇化一定会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
谨防城镇化演变为造城运动已成众多专业人士共同的忧思。中国近年土地城镇化率远超人口城镇化率的现象令人警醒,一些地区出现的“鬼城”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李佐军认为,中国城镇化之所以会被扭曲,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我们的制度没有理顺。对于如何避免城镇化再次进入误区,李佐军的建议是用城镇化改革来代替城镇化建设。要发挥改革的作用,通过改革来理顺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等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行。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也表示,推进城镇化最核心的因素还是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以更高的智慧去改革,以更大的勇气去改革。“让城镇化和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中央一再强调简政放权,让简政放权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改革行至今日,体制和制度仍是约束中国资源和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比如,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仍被分割,土地市场基本被国有垄断,利率的非市场定价等,没有市场机制在要素市场中发挥基础作用,城镇化是很难有进展的。李长安说。
种种迹象显示,相关制度的改革正在不断加速。曾有报道称,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一再推迟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层不满去年年底提交的“纲要”草案。被打回重修的“草案”将重点强调改革,改革的关键通过户籍、土地、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城镇化有质量性地发展。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提交、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7项重点工作。其中指出,今年将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备受关注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也将在年内出台。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政府和市场如何定位的问题。李佐军认为,城镇化中的经济问题应该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应该从制度建设和社会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政府应该抓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而非经济工作,经济工作应该交给市场和企业,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李长安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调控、监督和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更要加强市场力量这只无形的手对城镇化进程的牵引力,要坚决防止城镇化过程中只有政府一方力量唱“独角戏”的现象。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还是让城镇化默默前行吧。”李佐军如是说。政府通过改革,把体制理顺,让生产要素在中国的大地上自由流动。中国城镇化该是什么样的速度就是什么样的速度,该是什么样的规模就是什么样的规模,由一个个农民、企业、流动主体去选择,而不是由政府强硬拉动。如果政府继续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强硬主导将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此外,李佐军提醒,进行城镇化规划最忌讳的是政府直接去规划城镇化率以及城镇规模等目标。城镇化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增加了多少GDP、多少投资,要规划多少农民进城了、多少农民享受了现代福利制度等这些以农民为核心的民生问题,而不是前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