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增长空间巨大
“受相关政策扶持,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近两年迎来高速发展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说,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两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增幅为19.9%。
即便如此,我国2014年的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36,仅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与2014年韩国478、德国292的机器人密度,更是相去甚远。
“制造业只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之一,医疗、国防安全、服务生活领域将催生出数万亿美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说。
“‘十三五’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规划》确定的具体目标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用关键零部件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工业与服务机器人并重
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发展并重,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十三五”时期,将推进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从以往来看,相对于服务机器人,各方面更重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受相关政策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工业机器人实现了快速发展,是产业的主力军。
“服务机器人正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目前,我国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应用。就未来发展看,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来自3个方面:一是在助老、助残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很大;二是在救灾抢险、航天、海底勘探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用武之地;三是在娱乐、教育、智能家居等方面应用空间广阔。
为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规划》提出了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等多项举措。“十三五”期间,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以及智慧生活、现代服务和特殊作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积极补短板 避免产业低端化发展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从市场发展前景上讲,“十三五”将是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市场需求非常大,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增至50-60万台;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应用还在探索中,其空间则更为巨大。”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规划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生产技术短板明显。左世全表示,目前中国对五大关键零部件的实际掌握能力都有不足,其中加速器、减速器精密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电机、控制器、芯片方面稳定性还存在很大问题。
“有技术专家估计,核心零部件上,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国差距在15-20年左右。”左世全说。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则表示,要清醒认识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新问题: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五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规划明确提出,将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