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4年度六大任务之一,同时也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难题,这在新常态下显得更为突出。回顾2014年,多方共同发力,石化行业部分产品的供需关系有所缓和。2015年,这种良好势头会得到延续吗?全行业的过剩局面会明显缓解吗?化解产能过剩又会遇到何种新问题、新情况呢?
据了解,2014年,石化行业部分过剩产品产能快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产量也出现下降。其中尿素行业退出落后产能500万吨,烧碱产能退出33万吨,聚氯乙烯产能退出21万吨,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92万吨。2014年前10个月化肥总产量同比下降13.3%,价格开始止降回稳,效益持续恶化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无机酸和无机碱制造业2014年的利润也实现了正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2014年去产能化所取得的成果,是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的结果。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退出机制,将环保、能耗不达标的企业淘汰出局。例如2014年初工信部公布的《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较老版而言,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市场调控发挥重要作用。在产能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化肥产量不增反减,虽然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但这种市场调节机制大大加快了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今后去产能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得益于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工艺路线的优化以及下游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一大突破口。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告诉记者,目前,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产能过剩行业不仅要严控总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淘汰掉落后的产能,抑制增量的暴涨,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存量,加快过剩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并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条,为过剩产能“消肿”。
那么如何化解如此庞大的产能存量?祝昉认为,两化融合特别是优化生产工艺过程是存量资产进一步获取优势的红利点。这种融合和优化建立在企业多去关注终端用户的使用效果和需求的基础之上。用户的需求是新产品的研发动力,同时也可能成为存量部分新的利润增长点。譬如,今年农业上一直在尝试的滴水灌溉,在未来不仅有可能给水溶性肥料带来商机,同时也是PVC管材利用的大好契机。再如,多个新机场建设提上日程和建筑节能对保温材料的需求,都有可能助力某些行业的存量优化和消耗。
新增消费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如曾深陷过剩泥淖的甲醇行业,由于甲醇车用燃料、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等极具前景的新兴消费市场形成,行业发展拥有了更加充足的动力。虽然目前对其市场走向预测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下游产业的发展为过剩产能增加了可能的出口。
有证券公司预判,2015年化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将会有所缓解。因为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为去产能提供了条件。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增速下行,行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化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4年出现了下滑。这表明经济转型之中去产能化逐步进行,个别细分行业有望市场反转。因此2015年化工行业的基本面有望好转,盈利指标有望改善。未来行业的整体估值水平有可能出现回升。
同时,2015年,一些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出台也非常值得关注。例如新《环保法》的实施将使企业对违法成本与产品收益做出理性比较,这种情况下,一些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自然就会主动退出,从而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另外,国家对于部分产业的简政放权在加大市场宏观调节力度的同时,更倾向于使地方政府在审批项目时达到责权对等的状态,这也有可能改善某些地方政府乱批、乱上项目的现象。化肥取消淡旺季、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产业内创新成果的陆续应用,也给2015年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不可否认,2015年行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市场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行业去产能化进程。祝昉表示,我国的石化产品市场目前还处在波动期,并没有达到稳定和平衡,这种供需的不平稳需要时间来调整和化解,并非一蹴而就。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5年由于前期投资的后续释放,产能过剩压力依然很大。